柴烧,是一种以薪柴为燃料的古老陶器制作技艺。在时代的变迁中,柴窑早已被气窑和电窑更替。将乐大南坑陶瓷厂的烧制柴窑,成了现存为数不多的分室龙窑之一。2017年、2021年,将乐大南坑陶瓷烧制技艺、将乐分室龙窑建造技艺分别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振云成为两项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
将乐以“邑在将溪之阳,土沃民乐”而得名,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县,唐宋以后,制瓷业迅速发展,遍布多个乡镇,生产的陶瓷种类有青瓷、青白瓷、酱釉瓷等,品种齐全,质地优良,自成一派,得名“将乐窑”。
1986年出生的陈振云,2008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工作,2013年毅然放弃厦门的工作,回家与父亲陈克余一同经营陶瓷厂。自清朝迄今,陈家祖祖辈辈在大南坑从事传统柴窑陶瓷烧制,已有300余年,传至陈振云,恰好整整十代。
“这是一项细活,请同学们走进来慢慢看,如何把坯体拉好,要靠大家手上的感觉”在陶瓷技艺课堂上,陈振云手上演示着拉坯工序,耐心向学生讲述着技艺要点。
为了让这项悠久的文化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2017年,将乐县职业中专学校开设陶瓷技艺课程,聘请陈振云担任授课老师,每周两节课,向学生讲述“将乐窑”的历史,传授柴窑炼制技艺。
“祖辈们把手艺一辈辈往下传,到我这代肯定不能断,我要把这项技艺再学精些,然后通过现在的校园教学、陶瓷厂的研学基地,让这项技艺传下去。”陈振云说。
现在,陈振云与父亲把大南坑陶瓷厂做了升级,把和泥、拉坯、晾晒、上釉等工艺的制作流程分类建设,让来厂研学的学生可以一项一项地参与,更直观地学习柴窑技艺。
陈振云说:“现在每年至少有1000名孩子来学习,有些一个星期,有些一两个月,还得经常带上简易的制作工具,参加县里的各类文化传承活动,深受爱玩泥巴的小朋友喜爱,这项非遗技艺肯定会受越来越多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