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倾心于钢铁的同时,不断塑造自我;也在塑造自我的同时,冶炼炙热的赤诚报国之心。他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一生中长期在钢铁冶金领域从事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并主持科技和发展战略工作。
他就是著名钢铁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殷瑞钰。他深入国内钢铁企业、科研单位和国家工业部门,对中国钢铁工业技术战略进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有力推进了我国连续铸钢、高炉喷吹煤粉等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促进了中国钢厂工艺流程结构的优化。
1935年,殷瑞钰出生于苏州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里,中国在重工业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落后就会挨打!殷瑞钰由此在心中立下志愿,要肩负起祖国复兴的担子,以钢铁报国,是他选学冶金的信念,“重工业基础差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钢铁,所以中国必须有钢铁!我要用钢铁报国!”
1953年,殷瑞钰从苏州市立第一中学考入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钢铁报国”四个字自此成为殷瑞钰一生的命题。毕业后,殷瑞钰分配到唐山钢铁公司,从技术员到副经理兼总工程师,一路铁水奔流、钢花飞溅,他的才华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锤炼,在艰苦的条件下积累了大量研究经验,为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又坚实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后,发展的春风已在中国大地吹起,市场对钢铁的需求大幅跃升,这使得钢铁工业迫切需要生产和管理技术的进步。关于唐钢走什么样的技术改造路线初轧机建连铸机的独立见解,并被采纳为唐钢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的要点,其把握了促进唐钢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
1988年,53岁的殷瑞钰调任冶金部总工程师。他用半年时间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东北以及其他各地的钢厂。
他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时国内大部分钢厂均采用传统“模铸法”,不仅体力劳动大,而且生产效率低、能耗高、质量差。而同期的欧美、日本等国家已大多采用了金属收得率高且耗能低的“连续铸钢法”。
殷瑞钰敏锐地认识到连铸是我国钢铁行业技术革新的一个关键问题。“当时没有那么多钱、没有那么多实力,国家不富裕,可是技术更新总要捋个头绪出来。”因此,他向连续铸钢这个颠覆性的难题发起挑战。
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连铸技术的过程中,殷瑞钰和他领导的团队,锲而不舍的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解决了连铸机长期不能达产的问题,制定了连铸设计规范、确定了合理的铸坯断面参数。同时,提出了“炼钢炉-二次冶金-连铸机三位一体,整体优化,发展全连铸”的整体优化途径。
他还组织和推进以高拉速为核心的高效连铸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使我国小方坯连铸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了小方坯高效连铸机工艺、装备的国产化。
连铸技术的发展,解放了转炉的生产潜力,不少转炉的产量成倍提高。90年代,殷瑞钰继续对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和有序推进做了大量工程技术和理论研究工作,尤其对高炉喷吹煤粉、高炉长寿这两项技术开展攻关,使得炼铁产量可以和“炼钢-连铸”的增产相适应,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还降低了成本和能耗,促进了钢厂生产制造流程的结构性升级。
殷瑞钰将自己在实践中收获的学术知识撰成文字,出版了《冶金流程工程学》,随着研究的深入与理论的进一步完善,逐步凝聚成为了冶金学科新分支——流程层次的冶金学,在研究理论构成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标志着我国的冶金工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进入新世纪,殷瑞钰在长期从事钢铁冶金工程研究和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视野,致力于工程哲学等领域的开拓性研究。
2007年《工程哲学》一书的出版,提出工程需要在哲学层面思考并实现从“征服自然”到“工程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转变。此后,《工程演化论》《工程方》《工程知识论》等书,推动了工程哲学中国学派的形成。
殷瑞钰在潜心钻研的同时,还在冶金领域和工程哲学领域培育了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近50人,并大力倡导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钢铁领域的定期学术交流。
2020年,在《论冶金工程学科的架构》的报告中,殷瑞钰指出,冶金工业是一种流程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他始终牢记自己“钢铁报国”的初心,以流程工程学、工程哲学的视觉审视和思考冶金工业,乃至流程制造业的发展方向问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殷瑞钰对青年的寄语。他用行动实践了“钢铁报国”的诺言,他拳拳的爱国之心,严谨的科研精神,永远值得业界后辈所学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