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开启元气的一年: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上海博物馆东馆的中国古代青铜馆常设展、“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等均是不容错过的用心之展。除传统艺术,观众亦可观看西方经典艺术大展,如浦东美术馆有卡拉瓦乔、超现实主义杰作。
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视觉与诗境:中国画的诗意”关注中国古代诗词与绘画的相互影响,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
回顾小野洋子逾60年的创作生涯,大英博物馆通过普通罗马士兵的“戎马生涯”看两千年前的罗马军团。
该展分“天行乾道”“地势坤物”“人和明德”三大主题,向公众全面揭示古蜀文明的面貌、内涵、特点以及来龙去脉,同时在三楼第三特展厅还推出“邂逅三星堆12K数字艺术展”,观众在看完文物之后,能同步参观沉浸式体验数字艺术展。
展出达芬奇领衔的18件文艺复兴艺术珍品和18件上博馆藏的中国古代绘画名作,重要展品包括达·芬奇笔下最具神秘感的油画真迹《头发飘逸的女子》、首次来华的《大西洋古抄本》11幅珍贵手稿以及上博鲜少露面的五代《闸口盘车图》、明代唐寅代表作《秋风纨扇图》等。
汇聚林风眠吴冠中师生二人200件(组)代表性作品,为观众奉献一场林风眠吴冠中师生二人的史诗级艺术对话。展览以中轴对称的方式布展,“林风眠”与“吴冠中”两大个人展区左右对称,同时呈现两位艺术大家重要题材的比对展示与专题研究。
展览展出画院老中青三代画师的六十余件(组)作品,涵盖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门类,内容欢快,形式多样,旨在展示新时代海派书画艺术魅力的同时,表达对新春佳节的美好祝愿。
展览汇集了包括胡安·米罗、萨尔瓦多·达利、马克思·恩斯特等顶尖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作品,涵盖绘画、雕塑、版画、摄影作品和书籍等共计117件/组。
作为国内首个卡拉瓦乔主题展,此次展览包括了《捧果篮的男孩》等6件卡拉瓦乔原作,以及40余位巴洛克画派艺术家的50余幅真迹。
展出加拿大皇家安大略 博物馆藏91件日本文物,从日本茶道器皿、莳绘漆器和葛饰北斋、歌川广重浮世绘中风俗,从中能一窥日本江户时期风物之美。
此次展览由闵行博物馆与南昌汉代海昏侯遗址博物馆共同举办,呈现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110件文物,包括透雕龙凤虎纹玉佩、龟钮无字玉印、褭蹏金、麟趾金、雁鱼形铜灯等精美文物。据悉,这也是海昏侯文物第一次来到上海。
展览呈现“帖学仰宗”“友旧高墨”“景贤思齐”三大版块共计165件(组)书法作品,在各时代书家笔端的意态飞动与气象万千之间回首近现代帖学的振兴之路。
展览荟萃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陈师曾、陈半丁、徐悲鸿、张大千等艺术巨匠近90件精品力作,呈现了二十世纪上海和京津地区中国画的发展历史、理论成就和大师风采,从而见证中国绘画艺术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展览中有一幅北京画院收藏的吴昌硕题写于1920年的齐白石润例格外引人注目。
展览展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传统木板年画作品100余幅,展览共分为“国泰民安”“朝岁呈祥”“福禄寿喜”“才子佳人”“画中有戏”“海纳百川”六大主题板块,以“画”的形式展现了大江南北的“年”文化。展出年画包括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山东杨家埠、四川绵竹、湖南滩头、广东佛山、陕西凤翔等。展品更是涵盖了从粉本、古版、线稿到成品的传统年画制作的各道工艺程序,以此来增进观众对于传统民间艺术和年俗文化的了解。
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将探讨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如何影响地球上的生命。“宇宙电影”呈现80余位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艺术家的创作,其年代横跨二十世纪初至今。
油画、雕塑的创作实践与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上海油画雕塑院的工作重心,并形成了自身的学术脉络与特色。一年一度的“上海油画雕塑院年度展”,既是该院年度艺术创作与研究成果的常规性展览,也是向社会各界的一次集中汇报和公开展示。展览内容包括院油画创作室、雕塑创作室和理论研究室的创作与研究人员,按年度在各自创作、研究项目所开展的创作实践与探索成果。体现了他们该年度在各自创作、研究项目上所做的努力以及各具特色的艺术风采与学术面貌。
在赫斯维克设计的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呈现了一场托马斯·赫斯维克的回顾展。展览由日本森美术馆馆长片冈真实(Mami Kataoka)策划,通过建筑模型、草图、家具设计、互动展品,在六大主题中呈现其遍及全球各地的30余个标志性项目,以此展现建筑师眼中城市与建筑的关系。
该展联合罗丹艺术中心(中国馆),以“永恒的爱”为主题,甄选数十件十九世纪欧洲经典雕塑、绘画、家具等,包括奥古斯特·罗丹、朱塞佩·克罗夫、乔万尼·安东尼奥·拉布斯、卡尔·约翰·斯坦豪赛尔、玛蒂兰·莫罗、让·巴普蒂斯特·卡尔波等众多欧洲艺术大师的杰作。
今年是故宫文物南迁90周年。展览以故宫文物南迁史料及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回到历史见证地、故事发生地,以多元化的展示手段再现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记忆,带领观众走进一场跨越90年的时空对话。
展览是首次在上海举办的大型生土主题展,以“土”为题,展览中“土”元素丰富,5个篇章6位中外艺术家27组百余件展品,既有科技与科普、实验与成果,也有精彩艺术作品、趣味互动体验。
展览以“肖像”为线索,探索现当代艺术发展史,毕加索、培根、考尔德、基里科、贾科梅蒂、玛格里特等艺术家的作品将齐齐亮相。这也是继“时间的形态”“万物的声音”之后,西岸美术馆“现当代艺术史三部曲”的终章。
这场展览展出了中美两位女性艺术家吴帆与李美京的33套作品,通过“生生不息”“万物共生”“方寸之维”“回望记忆”“纤语流转”五个主题空间演绎纤维艺术与生命、自然、社会的链接,引导人们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
展出王客、何国门、张洁明、彭烨峰、沈敏良、瓶庵的书法作品。参展者分别来自沪杭二地,他们中有亦师亦友者,有初次相逢者,因为中国书法的缘起,相聚在大沪联合艺术空间。展览汇聚了艺术家100多件作品,有着不同的书法风格。
甲辰龙年新春来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展览,展出逾200件(套)馆藏文物,从节俗礼制、历史文化、艺术生活等方面诠释“龙”这一中华民族的图腾与象征,彰显龙纹的美好寓意及文化内涵,为观者献上新春祝福。
展览聚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工艺美术运动,汇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和藏家的近200件藏品,分为开卷有艺、纹艺青年、饰艺向心、艺美之瓷、艺味其从、现代建艺6个单元,呈现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脉络与代表人物,展示其在书籍装帧、插画艺术、家具染织、金属工艺、陶瓷装饰及建筑设计等领域的成就,探索这一运动对现代设计的深远影响。
展览将展出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北京画院的宾翁书画作品49件套,以及近百件藏于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档案室和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的珍贵历史文献,旨在呈现黄宾虹这一中国艺术现代转型时期的重要学案。
展出10家国内外考古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藏品及图片266件(组),包括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出土仰韶文化牙雕家蚕、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刻花蓝色玻璃盘、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唐代骑士纹锦、故宫博物院藏商代青铜龙首刀、伊朗国家博物馆藏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等众多精美文物,呈现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在技术、艺术、文化与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互鉴,讲述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
展览荟萃伊朗多家博物馆收藏的216件文物,从建筑、雕塑、陶瓷、玻璃、金属、书法绘画等多方面展示伊朗艺术之美,探寻交融互鉴的文明发展之路。
展览呈现来自沙特的230余件珍贵文物,带领观众踏上埃尔奥拉的沙漠绿洲,共度跨越7000年的历史之旅。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
展览借由“序”“大地”“人间”“天空”“艺术恒久”五个篇章,呈现陆上丝绸之路东段,从洛阳、长安到新疆这一区域丰沛的艺术样貌。500余组件展品时间跨度上下4000年,涵盖绘画、雕塑、造像、器物、声音、影像、多媒体等多个门类,共同营造出立体的场域——丝路艺术多样,坚韧,活力。它们随着时空的变化而悄然改换着妆容,不断再生出新面貌。
展览延续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之“墨韵文脉”的主题,精选90余件(套)来自吉林省博物院的古代绘画精品,包括宋代杨婕妤的《百花图卷》,金代张瑀的《文姬归汉图卷》,元代何澄的《归庄图卷》、张渥的《九歌图卷》,以及戴进、孙隆、林良、沈周、文徵明、陈淳、徐渭、董其昌、蓝瑛、陈洪绶、王时敏、王翚、龚贤、八大山人、石涛、禹之鼎、金农、黄慎、赵之谦等名家名作,分两期展出。通过这些作品,观众可以感受山川之壮丽、花木之繁茂、鸟兽之欢趣、人物之传神,了解古代绘画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艺术面貌
展览立足于天津博物馆馆藏,共选取文物逾140件(套),通过“龙礼自然”“龙行人间”“龙耀中华”“龙寓吉祥”四个单元,解读中国古代文物上龙纹饰的特点与发展。
展览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呈现天津博物馆收藏的110件(套)文物,包括漆器、瓷器、铜器、玉器、书画、甲骨以及年画、泥人、风筝等。展览分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个单元,通过文物挖掘节气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华文化传统。
展览由天津博物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联袂推出,分“丝路前奏”“丝路华响”“丝路梵音”三个部分,文物类型丰富,包括青铜器、彩陶、金器、毛织物、文书、佛教壁画、生活用具等,共展出文物精品136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0件(套)。这些珍贵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满载着历史镌刻的神秘与沧桑,讲述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展览分为“寻迹江南”“风雅江南”“江南风骨”三个单元,通过130余件(组)文物,呈现明清时期江南文人的理想家园与精神世界,表达江南历史底蕴对当今生活的影响力。展出文物包括西汉彩绘云凤纹漆圆壶、明代沈周《两江名胜图》、明代文徵明《设色青绿山水图》、明代文震亨《白岳游图》、清代王翚《陈元龙竹屿垂钓小影图》、明代徐渭铭抄手端砚、明代獬豸绣补云鹤团寿纹绸大袖衫等。
“石丑而文:古代赏石艺术特展”展出传统赏石与诸多画家画石之作,以追怀苏东坡对于后世赏石的影响。此次特展是继杭州西湖博物馆“千古一人——苏东坡主题文物展”载誉落幕后又一个与苏东坡有关的展览,展现赏石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策展人、知名藏石家、拨云轩主人姜雷邀集了汉雅轩(香港)、曾梵志、泰祥洲、王大濛、癖石斋、松石堂、倪国强、顾村言等十多位知名藏家、画家的藏石与相关艺术品近百件(组)入展。
展览共陈列124件(套)展品,以古代文人笔下的茶事为切入点,分为煎茶、点茶、碾茶三个部分,呈现茶诗中提及的茶器茶具,介绍器物自身以及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展览旨在帮助观众对茶诗中出现的茶器获得直观、具象的认识,进一步了解茶与茶器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呈现近300件(套)作品及文献,通过书法、绘画、篆刻和文献四个单元全面呈现赵之谦的艺术成就。
展览撷集了来自于南京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徐州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博物院、淮安市博物馆、湖南博物院、随州市博物馆的300余件(套)文物。讲述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之间的故事,突显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展览甄选北京画院所藏齐白石艺术精品共计53件套,以四季的交替更迭为线索,娓娓道来这位百岁艺术家在其传奇的人生中,在走乡串户的田野与远游的山水之间,所见、所闻、所爱的万物生灵。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后改名绛,别号太炎。18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