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孔爱群报道 3项产品全球首发、6项产品国内首发!近期,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硕果不断,其研发的新型极寒环境海洋装备用钢设计及材料将应用于全球首座超深水钻井平台“蓝鲸1号”等重大海洋工程。
聚焦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锚定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目标任务,鞍钢是辽宁不断“向新”队伍的一员。我省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快速路,形成科技与产业“双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基。辽宁老工业基地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聚焦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石化和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优质特色消费品工业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我省不断推动先进装备向上突破、石化和精细化工向下延伸、冶金新材料向深拓展、消费品向专发力。强化数字赋能、绿色发展,以“揭榜挂帅”形式支持鞍钢集团自动化有限公司、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大型央企开展钢铁、石化行业减排降碳科技攻关,重点攻克能源生产远程集中控制、全维度数据融合、碳排放优化等共性关键技术,实现140个供电和机泵点位集中控制,28家大型炼化企业软件替代,降低吨钢综合能耗1.9%,减少人工成本43.6%,节约国外软件授权费用上千万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为推动新兴产业实现融合集群发展,我省以22个重点产业集群为载体,抓好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现有产业,大力推动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机器人、医疗装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通过支持集成电路装备、新材料、机器人等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多项创新产品并实现应用,累计专项资金支持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近5亿元。其中,分子束外延设备、高产能物理清洗机、高性能真空机械手等重大创新产品,为我国集成电路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贡献了重要力量。
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我省深耕自身优势聚焦智能制造、前沿新材料、深海深地、细胞治疗、氢能储能等领域,加快推进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探索建立完善新技术发现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和价值发现机制,为我省发展未来产业提供科学指引。发挥辽宁实验室、高水平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优势,集成各方面创新资源,加快产出一批重大创新性成果。支持辽宁辽河实验室建设未来工业互联网试验设施,推动构建大规模数字化车间等场景。围绕深部工程安全开发与利用、氮气和氧气转化、单元子催化等5个方向,组建首批基础科学中心,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开展原创性、颠覆性基础研究。面向机器人、工业降碳、医学影像装备、工业互联网、中药、绿色生态种植6个方向,组建首批省重点实验室群,形成体系化攻关创新能力。
省科技厅主要负责人表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工程。要坚持系统观念、因地制宜,紧紧围绕科技创新这个核心,以顶层设计为牵引,以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为重点,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硬实力。接下来,全省科技战线将充分用好科教资源优势,把长板锻长;专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把短板补强;培育创新主体,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统筹配置各类创新资源,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